陶瓷顏色釉–最美郎窯紅
? 郎窯是清代的官窯之一,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(1705-1712),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監(jiān)燒的御窯。?郎窯的產(chǎn)品除郎窯紅外,還有郎窯綠,郎窯蘭釉及描金、郎窯青花、五彩等。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(fù)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(shù),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。
? 郎窯紅,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,它的特點是:色彩絢麗,紅艷鮮明,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。由于釉汁厚,在高溫下產(chǎn)生流淌,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,呈現(xiàn)出旋狀白線,俗稱“燈草邊”。
? ? ?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,近于黑紅色。為了流釉不過底足,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(cè)刮出一個二層臺,阻擋流釉淌下來,這是郎窯紅瓷器制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,世有“脫口垂足郎不流”之稱。
? 但是古代郎紅以銅為著色,與現(xiàn)代的銅元素為著色有著很大的差別,化工原料跟原礦原料完全是兩種概念。以原礦材料燒成的郎紅,顏色與肌理中會有細節(jié)的體現(xiàn),如俗稱的牛毛與兔毫,顏色更深,化工原料燒出的雖然也紅,但層次難以凸顯。
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征燒制的。釉凝厚,玻璃感強,佳品呈鮮紅色。傳世品以瓶較多,常見的有觀音瓶、棒棰瓶(棰口直頸者為硬棒棰,撇口圓肩者為軟棒棰)、直頸扁腹瓶;盤碗也為數(shù)不少,有通體呈菊瓣形的。郎窯紅器皿的口部多為白色,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征相似,器皿的底部有白色、米黃色者稱為米湯底,淺綠色者稱為蘋果綠。郎窯紅瓷器底部書寫年款的有”大明宣德年制”、”大清康熙年制”兩種,但數(shù)量不多。
郎窯紅是銅紅釉中較鮮艷的一種,其釉面光潔透亮,有玻璃質(zhì)感,開紋片并有牛毛紋,釉色深淺不一。色深者紅艷,有””明如鏡、潤如玉、赤如血””的特征,其釉色瑩澈濃艷,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,光彩奪目。色濃者泛黑,色淺者粉紅,色淡者暗褐。
郎窯紅器里釉有米黃色、微青色、白色三種,均開有紋片。
郎窯紅器足底釉有米湯色,蘋果青色,均顯露紅色的斑暈,偶然也有紅釉底和白釉底。
? ? ? 郎窯紅器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。雙層釉是沒有””脫口””現(xiàn)象的,單層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溫中往往下垂流,使口沿顯露胎骨之色,一般呈白色、米黃色、淺紅色或淡青色,形成了””脫口””。由于釉逐漸垂流,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淺淡,下半部釉色深艷,形成了””垂釉””。但因為制作工藝精湛和掌握好火候,使郎窯紅器垂釉一般均不過足,稱之””郎不流””。統(tǒng)稱””脫口、垂釉、郎不流””,這是郎窯紅器的鑒定要點。但是””郎不流””也不盡然,根據(jù)耿寶昌先生的調(diào)查統(tǒng)計,約有15%是流釉過足而稍加修整的,但與后世窯變釉的斬足現(xiàn)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區(qū)別。
? ? ? 郎窯紅釉器,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時代特征。一是胎骨潔白細密而堅硬,足底露胎處有火石紅;二是口沿涂有粉質(zhì)的粉白釉或漿白釉,且多有破泡;三是修足有平切式、平切棱角略園式、滾園式或為里收外斜削的二層臺式;四是器身紅釉與足除露胎處有一條白色線;五是器型獨特如觀音樽、油鎚瓶,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時極為流行的造型;六是大多數(shù)無款,偶有青花””福””、””壽””、””大清年制””款。
?郎窯的產(chǎn)品除郎窯紅外,還有郎窯綠,郎窯蘭釉及描金、郎窯青花、五彩等。而郎窯的最大成就是恢復(fù)了明中期失傳的銅紅釉燒造技術(shù),成功地燒成著名的郎窯紅。
? ? ? 以銅原料作為著色劑,早在漢代的鉛綠釉陶器上就使用過,鉛綠釉就是銅在低溫氧化焰中的呈色。
? ? ? 高溫銅紅最早出現(xiàn)在唐代的長沙窯,另在唐長沙窯和宋代均窯中還作紋飾使用過。真正燒成渾然一色的銅紅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鎮(zhèn)窯,釉色為暗紅色。它為后世銅紅釉的發(fā)展打下了基礎(chǔ)。
? ? ? ?到明早期的永樂、宣德年間景德鎮(zhèn)窯才真正燒成通體鮮紅的高溫銅紅釉瓷器??墒堑矫鞔衅谶@種燒造技術(shù)就失傳了。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,在郎窯中才又成功地燒制出高溫銅紅釉瓷器。
圖源:故宮博物院官網(wǎng)